188体育平台_188bet亚洲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关注 > 武汉 >
入党誓词24个字写错了三分之一 他却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发布时间:2019-05-10 09:17  来源:长江日报   

  坚定理想信念,铸就无比忠诚。5月9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在汉开馆,历时3年打造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在汉展出,405件(套)珍贵文物文献,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以来的纪律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监督执纪历程,填补了国内党的纪律建设展览空白。当日,首批参观的市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面对历史洪流中这一粒粒“璀璨的珍珠”,自己的理想信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88年前的入党誓词已模糊泛黄

  他对党的理想信念永不褪色

  “这是一份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在陈列馆二楼展厅,一份字迹模糊的入党誓词吸引观展者驻足观看。讲解员吴真天告诉大家,这份入党誓词正式形成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也是我党早期入党誓词的珍贵物证,距今已有88年。它的主人是江西省永新县农民贺页朵。

  贺页朵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投身革命,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积极为红军搜集情报,救护伤员,运送粮食和弹药。他还多次参加红军攻打永新县城的战斗,积极救护伤员。1931年1月,中共永新县四区区委根据贺页朵的请求和表现,同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参加了庄严的入党仪式。

  对贺页朵来说,那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灯下,他拿出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红布,在上方端端正正地写下“CCP”3个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然后在布的中间竖着写下了入党誓言:“牺性(牲)个人,言首  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服)从(注:从错)党其(纪),永不叛党”

  由于贺页朵识字不多,他不是照着底稿写的,而是记熟了这几句话,把它写下来的。所以这份入党誓词,不仅字体笨拙,24个字还有8个是别字。然而,就是这几个别字,更显出誓词的质朴、可贵。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誓词里面的内容与现行党章里规定的入党誓词并不一致,但“保守秘密”和“永不叛党”这两句话贯穿了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这是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最庄严的承诺。

  流逝的岁月沉淀着坚定的信念。1934年红军长征后,贺页朵转入地下工作。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用生命守护这些誓词,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风雨无迹,岁月留痕。听过讲解员动情的介绍,现场观众不禁感慨:这份入党誓词尽管已经褪色,但贺页朵对革命的信念和对党的忠诚永不褪色,历久弥新,彰显出信仰的力量。

  王荷波的遗言最感人肺腑

  他用生命诠释忠诚令后人肃然起敬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在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地举办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将一件件史料、一张张剪影、一幕幕场景用文字、图片、影像撷取下来,用大家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表达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广大干部群众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场,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王荷波的革命故事,展现他忠诚于党、舍生忘死的革命献身精神。

  “看了史料和文图,听了讲解员解说的故事,但最打动人心的展品是他的遗言。”前来参观的市民黄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王荷波最后的遗言——“请求党组织对我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教育他们千万别走和我相反的道路”,震撼着她的心灵。

  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捕。被捕后,他严守党的机密,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唯一的遗愿是请求党组织教育他的子女,不要让他们走上和自己相反的道路。同年11月11日深夜,王荷波被反动军阀秘密杀害,时年45岁。

  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便派人寻找王荷波的遗骸,后移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总理亲自主祭、亲自扶柩、亲自覆土,献上了党中央最崇高的敬意。

  “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诚,让人肃然起敬。”黄蔚通过观展,了解到王荷波短暂又伟大的一生,在北洋政府警察厅关于王荷波等被捕情况的原始报告档案中,王荷波被捕后,在初审时称自己叫汪一喜,江西人,在上海经营西服店。后经叛徒指认,他仅承认了真实姓名和叛徒指认身份,而对党的机密,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始终没有透露半个字。

  “他对党的忠诚和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豪迈,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个传奇,更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黄蔚说。

  红岩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建议

  “狱中八条”更具现实意义

  展厅一角展示着“狱中八条”,全文是很小号的钢笔字,纸张为以前包东西用的黄纸,这也展示着革命烈士在狱中铸牢的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讲解员动情解说,“狱中八条”是红岩烈士在白色恐怖环境中,在残酷革命斗争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警示。

  1949年12月25日,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从国民党撤离重庆前的大屠杀中侥幸脱险后不到一个月,就向党递交了一份带血的报告《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八条意见”就是根据这份2万多字的报告提炼的。当时重庆地下党遭受大破坏,正是因为曾是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的叛变所导致。

  红岩烈士们身陷囹圄时,对党的领导干部叛变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思索,襟怀坦白向党建议: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观众为革命烈士铸牢的理想信念感动,“狱中八条”也由此成为自觉完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教材。

  对于“狱中八条”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解释:“这是革命烈士在牺牲前,对当时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尤其是对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思想、革命意志淡化,随心所欲,不按党的纪律办事,理想信念不坚定等给出的警醒。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就是狱中烈士的血书遗言,血泪嘱托。”

  新时代,“狱中八条意见”更具有现实意义。它警示每一个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强化党风、政风建设,确保风清气正,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时刻保持警醒。(长江日报记者鞠頔 汪甦 李芳)

首个党的纪律建设展览在汉开展

  5月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在汉开馆,历时3年打造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在馆内展出,这也填补了国内党的纪律建设展览空白。

  “1927年5月9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也是中央纪委的前身。”武汉革命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在中共五大会址举办该展览意义特殊而重大,它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纪律建设的历史和经验,用展览诠释党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既是对党的纪律建设历史的重温,警醒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也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践行,激励共产党人牢记使命。

  长江日报记者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庄重大气的人物雕塑,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身份的优秀党员和纪检干部形象。背景浮雕墙,通过河流山川与革命圣地、红色旧址元素有机融合,表现出党的纪律建设走过的艰辛历程。

  据介绍,展览面积近3000平方米,上展文物资料405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8件(套),辅助展项47处。展览展出了大量珍贵的高清历史照片,运用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包括微缩模型、浅浮雕、圆雕等艺术创作和电子翻书等多媒体展示手段,配以投影、背景音效、灯光效果等,多维度全景式的呈现重大历史事件。

  即日起,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将对市民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9:00-17:00,每周一闭馆。(记者鞠頔)

反响

信仰的力量打动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在工作生活中传承先烈精神”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9日上午,来自市直机关和武昌区的近百名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前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参观了《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场红色教育洗礼,将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传承革命先烈精神,用行动践行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

  基层党员干部张斌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看过展览,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纪律建设历史,就是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历史。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强自身建设,练就过硬的作风,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做到居安思危、敬终如始,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各项纪律,不越底线,不触红线,坚定信仰,争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

  张家强是一名来自公安战线的干警。他表示,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并以良好家训家风教育后代,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有没有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能不能坚持严字当头,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清醒,心中有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既是党员干部的硬功夫真本领,更是政治上的忠诚和坚定。作为一名基层民警,要牢记和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守规矩、重品行,守底线、不越轨,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8体育平台驻市文旅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陈峰从参观展览感悟道:在革命建设阶段,纪检监察干部要忠诚地履行职责,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改革开放年代,纪检人的职责是推动经济建设深入发展,监察干部更好地履行监督、调查、处置的职责。(记者鞠頔 汪甦)

筹备组成员、省社科院党史专家曾成贵揭秘背后的故事

设计一场穿越时空的群雕 展现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

  “2015年8月,我收到文案初稿,到今天开馆,准备了三年多。它的开馆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上的空白。”9日,在展览现场,参与筹备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的省社科院党史专家曾成贵,向长江日报记者揭秘展馆和展览背后的故事。

  穿越时空的群雕展现党的光辉历程

  踏入展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座数十人的群雕,以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为原型的人物雕塑在最前方,在他旁边的是向警予、焦裕禄、杨善洲等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还有穿草鞋的红军、戴草帽的农民、戴工帽的工人以及军官等群像,一行人奋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为何设计一场穿越时空的群雕?曾成贵告诉记者,这是专家组经过多次讨论形成的,“你看,王荷波穿着长袍,他后面的人物有的是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还有新时代的军官形象,凸显出历史感,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党员群众,都义无反顾跟党走。从历史到现实,向广大观众展示出党的光辉历程。”

  在群像背后的浮雕墙上,分布了一副简单的地图,从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上海、中共五大会址所在地武汉、到“二苏大”(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所在地江西瑞金,以宝塔山为背景的延安,到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西柏坡,最后到以人民大会堂为背景的北京,一步一步勾勒出党的建设所走过的路。“其实最初的设计图案元素只有武汉,局限性较小。后来大家讨论,应该放眼全国,所以呈现出现在的画面。”

  展览名称几经修改定夺

  曾成贵还揭秘,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览,连取名都经过了反复斟酌修改。“之前有多种方案,取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后来专家组多次讨论后定位到纪律建设,才有了现在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展览名。它的主题突出,和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是一致的,又体现出纪律建设的不间断性、持续性以及艰巨性。”

  他介绍,此次展览是全国性第一次在纪律建设方面进行的系统展览,在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和实物的收集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搜集到的中共五大开幕式的照片、苏联报刊对中共五大的报道以及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许白昊的单人照片,都是首次对外公布。

  重要讲话摘编一条条核对

  展览的政治性很强,已是党史专家的专家组成员还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过去研究党史的基础上,拎出纪律建设的主题,进入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展览的表达还要符合现今的要求,要和广大观众观展的兴趣相协调。展览以什么方式呈现,用什么结构,包括语言如何表达,都要反复推敲琢磨。”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对于一些重要讲话的摘编,常常要一条条核对,连续几天讨论才能报审。

  “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时俱进,要求更高。展馆政治站位高,符合当前党风党纪党性教育的需求,对全面从严治党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他表示,展馆对外开放后,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党性修炼,进一步巩固提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版权所有:中共武汉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武汉市监察委员会 鄂ICP备1602025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976号 
地址:188体育平台_188bet亚洲体育 邮编:430013
All Rights Reserved.